病例快查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72|回复: 0

民间治疗妇科病的偏方,8个中医偏方治好妇科病

[复制链接]

3

主题

5

帖子

12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2
发表于 2023-3-3 21:43:2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倒经(二)

[病案]张某,女,20岁,未婚。1976年10月28日住院。因间断性鼻衄六年,近二年来加重,约一月鼻衄二三次,不易自止,曾因出血不止而晕倒,月经一月两行,经行前后鼻衄尤重,半月来鼻血不止,入院时血红蛋白80克/L(8克%),血小板66×109/L(6.6万/立方毫米),出、凝血时间正常,皮肤无出血点。初入院二个月中,叠投凉血清热,养阴、益气诸法无效。1976年12月23日更诊:面色晄白,头晕乏力,口干而饮冷不多,经事半月一行,经行而血衄加重,时而流血似线,时而点滴流出,日日如此。唇红略燥,舌光红、苔薄白,脉象左寸湿、左关尺细而无力,右手寸关弦大而滑,右尺滑细而数。
[治则]清泄肺胃,抑折虚火,清肝凉血。
[方药]黄芩炭10克,焦山栀10克,丹皮10克,知母12克,炒黄柏5克,龟版24克,早莲草24克,生地24克,紫草12克,地榆炭18克,荷叶10克,桑叶10克,另以大黄粉3克,甘草粉3克不放盐煎蛋吃。服上方1剂后,鼻衄止,续服多剂,十八天后血红蛋白已达130克/L(13克%),血小板82×109/L(8.2万/立方毫米)。当月在经行时又鼻衄一次,顷刻即止,尔后一直未再鼻衄,内热之象渐息,脉转缓细,舌尖变为淡红,又服养血育阴药6剂,于1977年元月24日出院,病愈。(见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》1980年第2期)
[评析]倒轻一证,多属肝经郁火,前人主张用丹栀逍遥散加牛膝治疗。此例始投清热凉血等法无效,乃仔细诊察推敲病机,改予分经理邪之法而获效。方中黄芩、山栀、丹皮、桑叶善于清泄肺胃,凉肝而祛血中伏火,知母、黄柏、龟版抑折肾经虚火,早莲草、生地、紫草、地榆凉血止血。血液下漏频频,清气陷矣,桑、荷二叶善举下陷之清气,又能引伏热外达,血液上溢汹汹,以大黄之苦寒,折伏火热下行,并佐以甘草和中举陷降逆,分经理邪,导热出路,多方以求,冀其血止。这说明治病必先识病,更要曲体病情,知常达变,机圆法活,方能排疑解难。(马荫笃)

倒经(三)

[病案]高某,女,23岁,未婚。1960年6月某日初诊。患者15岁起即有周期性的衄血,至今已八年。20岁月经来潮,经来一年后复又经止而鼻衄出血,且日益增加,就诊时适值衄血之期,昨日起鼻衄颇多迄今未停,故用棉球塞住一侧鼻腔以缓其势。平时头晕腰酸,经水已二年未转,性情急躁易怒,观体形健壮,察舌苔薄黄,脉弦数。
[治则]清肝泄热,引血下行。
[方药]早莲草12克,怀牛膝9克,柴胡3克,鲜生地24克,焦山栀9克,淡子芩9克,炒当归6克,炒赤芍6克,焦楂炭9克,丹参9克,茅根15克。服数剂后衄血停止。后因腰酸、胞宫发育欠佳,肾气虚弱之故,所以继则养阴调经填补冲任,方用紫河车9克,女贞子9克,白芍9克,菟丝子9克,巴戟天9克,仙灵脾9克,当归6克,熟地9克,山萸肉9克,泽兰叶9克,青蒿6克。经上方加减调治后经水行。(见《朱小南妇科经验选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)
[评析]患者倒经为肝热气逆,迫血妄行之故。因鼻衄量多,急则治其标,用旱莲草凉血止血,配牛膝活血通经,引诸药下行;柴胡、生地、山栀、黄芩清肝热;当归、赤芍、山楂、丹参活血调经;茅根善止衄血,故药后衄血止。又因患者闭经、腰酸、胞宫发育不佳,此为肾气不足,再者逆经上行,血海不充,故在衄血止后应调补肝肾,填补冲任,养血调经,如此调理使肝不热,血不升,冲任调,血海盈,衄血止,经水行,故获显效。(李祥云)

肺结核并发经行吐衄

[病案]端某,女,31岁。1976年夏天就诊,患肺结核已三年,每次行经前并发口鼻出血,暴涌如潮,继则少量出血,持续十余日不止。平时带下粘黄,量多质稠,能食而身疲嗜睡。曾经中西药治疗仅能控制症状,次月行经,吐衄如故。苔黄腻,脉滑数。
[治则]清热滋养,凉血止血。
[方药]鸡蛋三枚,鲜侧柏叶90克,鲜白茅根90克。将三药放入砂锅内加水2000毫升,鸡蛋略煮之后取出剥去蛋壳,放入药液中再煮沸一小时后,空腹吃蛋喝汤,每天晚饭前一次。坚持服用一月,则经行无恙,又续服一月,吐衄止,带下亦愈。随访一年未复发,并受孕有子。(见《新中医》1978年第2期)
[评析]此为民间验方,是止血兼清补的方剂。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,兼镇咳祛痰平喘,还有抑菌作用;白茅根凉血止血;鸡蛋滋养补血,镇心清热安胎,因鸡蛋在药液中浸煮将药汁吸入蛋内,药力可持久保存。全方共起清补止衄之功。(李祥云)

经期甲(指、趾)缝渗血

[病案]袁某,女,18岁。1976年6月24日就诊。自诉从1975年5月以来,每次月经来潮,手脚指(趾)端出现瘀紫,剧烈疼痛,有如针刺,难以忍耐,血从甲缝渗出,涔涔不止,寝食俱废,周身酸软无力,月经过后自然痊愈。患者16岁初潮,每20天经潮一次,行经5~7天,量少。近日经期临近,病将发作。诊见心烦意乱,胸胁苦闷,精神萎靡,默默懒言,面色黯红,舌尖红紫,脉弦略数。
[治则]清热,凉血,调经。
[方药]银花炭30克,生地炭30克,赤芍15克,黑山栀9克,当归9克,阿胶9克,生艾叶9克,荆芥炭9克,川黄连4.5克,2剂,渗血止。下次经期前一周内,再连服2剂,病愈。三年后随访未见复发。(见《中医杂志》1981年第1期)
[评析]经血本应顺下,患者因热灼营血,迫血溢于四肢末端,故使甲缝渗血。本方银花、生地、山栀、黄连清热凉血;当归、赤芍、阿胶、艾叶调经养血并祛瘀;更有荆芥炭与银花、生地、山栀三炭共奏止血防血外溢之功,使血归经络,不溢于外,故甲血止而愈。(马荫笃)
经期呕吐

[病案]苏某,女,13岁。1981年9月15日初诊。患者于半年前初潮,周期35天,6~7天净,量中等,色黯红无血块。自第三个月经周期始,每于经前几天便开始呕吐,频频发作,不能进食,大便烂,一日2~3次,里急后重感,最近三个月经期呕吐更甚,甚则吐出胆汁及血水,伴有发热37.5~38℃,因呕吐严重去医院急诊,给予输液、镇静、止呕之剂治疗,并行胃肠钡餐检查及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。现经行第三天呕吐不已,不能进食,胸胁胀满,口干渴饮,饮入即吐。舌质红、苔白干,脉弦数。
[治则]疏肝解郁,和胃降逆止呕。
[方药]山栀6克,柴胡6克,白芍6克,茯苓12克,法半夏9克,竹茹9克,柿蒂9克,丹皮9克,当归9克。除内服药外还用手指按压两内关穴。服2剂药后呕吐明显减少,能食少量半流质。因伴发热,故改方为:麦冬15克,茯苓15克,熟地12克,白术12克,白芍12克,五味子10克,山萸肉10克,柴胡6克。服3剂经水已净,精神转佳,呕吐已止。以后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调理之,至10月份经行5天,量色正常,无呕吐,11月份起连续两个周期均在经前一周即服丹栀逍遥散加减以巩固疗效。后追访均未有经期呕吐复发。(见《新中医》1983年第11期)
[评析]经期呕吐与肝、脾、胃有关,冲脉隶属阳明,冲脉起于胞中,经潮冲脉之气盛,其气上逆犯胃,胃气不降则呕吐。肝藏血主疏泄,肝失条达横逆犯脾,影响胃之受纳,亦会发生呕吐。今患者系月经初发,脏腑气血盛衰未平衡,肝阳偏盛,肝木克脾,故便烂一日2~3次,并影响胃之受纳而呕吐。本患者服用丹栀逍遥散加减,并加用法半夏、竹茹,柿蒂和胃止呕之药,而获全功。(李祥云)
经行目暗

[病案]刘某,37岁,已婚。1976年7月4日初诊。患者去年连续人流二次后经行紊,经色淡红,经行5~8天净,每逢经期两目昏暗,经后目暗逐渐消失,近来病情加剧,昨日经行,少腹胀痛,量多色淡,腰脊酸痛,心悸怔忡,两目昏暗干涩,眼眶四周隐痛,纳差口淡,舌质薄白,脉细软。
[治则]温补肝肾,益脾养血。
[方药]当归身9克,生白芍9克,生黄芪9克,炙甘草9克,阿胶珠9克,制香附9克,山萸肉6克,艾叶炭6克,淮山药12克,仙鹤草15克。服4剂,下月经水于8月8日来潮,经量减少,腹胀消失,两目昏暗仍在,两侧眼眶边缘鱼尾至太阳穴处隐隐作痛不止,心悸怔忡,纳差。给予温养肝肾、健脾养血之法。方药为:炙黄芪24克,炙甘草9克,巴戟天9克,当归身9克,生白芍9克,太子参9克,紫河车粉(分吞)9克,淮山药12克,熟地黄12克,枸杞子15克,共服15剂病愈。一年来经行正常,目暗等症状消失。(见《新中医》1983年第3期)
[评析]患者因人流后气血大损,引起脾虚统摄无权,冲任不足,日久不愈,肝肾受损,肝开窍于目,故每逢经行则目暗。治疗上初诊时是应用傅青主调肝汤加仙鹤草、艾叶炭、黄芪等补益肝肾,调经止血。服4剂药后经量减少,少腹胀痛消失,但目仍昏暗,眼眶疼痛,此乃肝肾不足、血虚之故,故原方加重黄芪、太子参、熟地、紫河车大补肝肾,益脾养血,使血足目得养,故病愈。(李祥云)
经行音哑(一)

[病案]陈某,女,30岁。1975年5月6日初诊。三年来发音不扬、声嘶,每月2~3次,近半年来愈发愈频,上月发病后医治休息均无效,并有咽痛感,患者经水每月提前4~5天,量少色如秽水,二天即净,音哑与月经周期有关。初始给予玄麦甘桔汤治疗,服2剂音出,服第3剂音又哑,语声难扬。舌略红,脉细。咽喉检查无异常。
[治则]补肾调经,养阴利咽。
[方药]茺蔚子9克,丹参9克,当归15克,柴胡4.5克,熟地15克,白芍9克,枸杞子12克,桃仁9克,北沙参15克,桔梗6克,青果9克,蝉蜕6克,甘草3克。服2剂后经水量转多,色鲜,行经四天净,汗出,语音清亮,喉略干,欲饮水。继投以养阴药,方为北沙参15克,麦冬12克,玉竹9克,天花粉9克,枸杞子12克,阿胶9克(烊化),生地12克,熟地12克,白芍9克,桔梗6克,桃仁9克,甘草3克,青果9克,蝉蜕6克。服3剂而愈。随访四月未见复发。(见《新中医》1979年第6期)
[评析]患者音哑由月经不调所致,声音之发以肺气为主,但以肾气为本,其所以易发及经行时加重,是因为肾主冲任,其脉循少腹上至胸至喉系于舌,患者经水提前经行不畅,似乎经气循经脉上逆于喉,阻碍声道,而致发音不扬。故以补肾调冲任为主,养阴利咽为辅,调经而音自清。初始治之则罔效,只用养肺阴利咽喉之药,而无补肾调冲任之品,故无效的道理亦在此。(李祥云)
经行音哑(二)

[病案]彭某,女,26岁,已婚。经行时音哑,经净后恢复声响,平时无咳嗽,经水每每提前来潮,经行胸闷胁胀,腰酸少腹坠痛,经行量少色淡,平时头晕目花,面色萎黄,咽干口燥,舌淡、苔少,脉沉弱带弦。检查:头发枯干脱落,乳房萎小。
[治则]滋润肺阴,疏肝固肾。
[方药]党参9克,当归6克,熟地9克,玄参6克,白芍6克,香附9克,川芎4.5克,巴戟肉9克,麦冬6克,茯苓9克,炒首乌9克,玉蝴蝶0.9克,金果榄9克。服2剂药后经水已行,声音稍响,与上次经行时相比大有好转,下次经行前再用上方加减,以后声音未再哑,病愈。(见《朱小南妇科经验选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)
[评析]咽喉是肺脏呼吸经过的部位,音哑与肺关系密切。音哑分外感与内伤两种,外邪侵肺,肺气壅塞不宣,即平时所指的“金实不鸣”,内伤多因肺阴虚损,即所指的“金破不鸣”。本病例经来音哑,肺阴亏损之故,故有咽干口燥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曰:“络者系于肾,少阴之脉,贯肾系舌本。”肾气亏损亦会导致音哑。今患者音哑与经行有关,且经行量少,故治疗应滋润肺阴。用生脉散,去酸敛之五味子加玄参、麦冬、党参,另考虑落发腰痛,乳房萎小为肾气虚弱之征,故用巴戟肉壮肾气,当归、熟地补肾阴,还有胸闷胁胀,经行不畅,此为肝郁气滞,故用香附、乌药、川芎、白芍疏肝行滞、调经止痛,玉蝴蝶、金果揽为治失音之专药,全方配伍适度,故能收效。
昨儿精彩分享:
1958年公开的家传秘方,献方人特效秘方

十大特效祖传秘方,半月即愈

独有的秘方秘传,老军医家传秘方

十年腰突治好案例,民间治腰突祖传秘方无私分享

民间老偏方,土方治百病

九个世上神效奇方,绝密特效单方

偏瘫特效药 立竿见影
免责声明:所涉及到各类药方、验方仅做信息分享,不作为医疗建议、推荐或指引。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!
你若喜欢,点赞

+在看


让更多人看到吧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病例快查网

GMT+8, 2025-4-12 15:15 , Processed in 0.239707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 Template By 【未来科技】【 www.wekei.cn 】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